《中陰光明心》

〈一位活佛轉世的中陰實修經驗〉

瑪倉法王 第十二世貢日噶瑪仁波切 著

彼德.亞蘭.羅柏斯 英譯

鄭振煌 中譯

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類和動物,都會經驗到快樂、痛苦、分離和死亡。本書與宗教信仰無關,只是透過諸法實相的說明,讓生命終點成為幸福起點,另外,我將我前世的中陰實修經驗與您們分享,希望對您們與您們的親朋好友能有所幫助。

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心靈科學家,二千五百年前建立了正確無誤的心性理論。他的教法,可以當作二十一世紀心理學家的手冊。科學家研究得越深入,越接近佛陀對於心的開示。

心離開肉體時,會有恐懼的經驗,但那種經驗卻不是獨立、永恆的;相反地,它是無常的,完全來自我們自己的力量。如果我們活著時能夠明白清楚那種經驗,進而透過練習,那麼當我們面對生命終點時,不會有恐懼,而是喜悅平靜,許多修行者死亡時能入定多日或數月,身體不壞的秘密也就在此。

不過若一開始就描述死亡的過程與接下來靈魂的中陰經驗,將會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。所以首先我將說明眾生命體和宇宙的關係,以及心和業力如何建立關係。了解這二點之後,中陰的過程就容易了然於胸,沒有怖畏而能掌握住中陰短暫時間,不論是選擇幸福的下輩子或成就大樂,前往佛淨土。

我將扼要說明臨終中陰、法性中陰和受生中陰這三種中陰的經驗。

所有這些主題將以問答的形式呈現。

ganlu-feature

01 問:宇宙的範圍有可能瞭解嗎?宇宙間有多少世界?宇宙是多久前成立的?

答:宇宙的範圍無邊無際,宇宙內的世界不可勝數;因此佛陀有「十億世界」的說法。在我們的宇宙形成之前,就已經有世界。前一個世界毀滅後,它的原子分散在虛空中,長達一劫。這些無所不在的原子,佛教文獻歸類為不可見的色法,稱為「法塵」。二股力量形成我們的宇宙,一是前一個毀滅的宇宙的能量,二是眾生的業力和祈願。

02 問:科學家相信這個由大霹靂形成的宇宙有起始嗎?他們認為大霹靂是自己發生的?還是因緣的結果?

答:科學家說,這個不斷在擴張中的宇宙,是在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億年前由大霹靂產生的。在大霹靂的幾分鐘內,因為溫度降低,最輕元素的原子核就形成了。經過一段長久的時間,宇宙的原子就由這些原子核逐漸形成了。然後,物質和放射線就形成火球,由火球再形成肉眼可見的空間、物質的能量等等。

他們說光、空氣、水等就次第形成了。他們也發現無所不在的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」。

科學對於宇宙形成的說明,和佛法有許多互通的地方;但如果我們把大霹靂的宇宙形成階段論,以佛教因明學辯證的話,一切邏輯學家將同意大霹靂有增強、減弱和移動的無常變化。佛教因明學家和科學家都同意:無常的現象是因和緣的結果。因此,當大霹靂發生時,它是獨立存在的球體呢?還是許多元素的組合呢?大霹靂有什麼條件造成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」的噪音呢?造成這些條件的因又是什麼呢?它來自前一個已經消滅的宇宙的殘留物嗎?如果我們用這些問題來探討,並詳細辯證因緣果報的相續變化,就發現大霹靂的來源,離不開龍樹菩薩師徒所主張的「緣起法」。

03 問:佛陀為什麼不回答十四無記的問題,如世界和自我是永恆的嗎?世界和自我是無常的嗎?世界和自我有始嗎?世界和自我無始嗎?

答:佛陀不回答這些問題,因為它們和治療心病的解脫道無關。譬如有人被箭射傷了,痛苦得很,為了療傷,他必須找人拔掉箭和療傷。即使發現射箭的人是誰,他的膚色是白或黑,他的身材是高是矮,住在那個城鎮或村落,射箭的弓多大等等,都不能療傷止痛。

龍樹菩薩說,佛陀不回答的這些問題都是「自性見」。所以如果佛陀給了答案,人們將以為一切萬法都有自性,而且是真實存在的。那就是佛陀不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因。

即使佛陀沒有說世界到底是有始或無始的,他卻用了許多譬喻,說明世界和眾生是依因仗緣而產生的,換言之,世界和眾生不是獨立的存在。

04 問:佛教如何說明世界是由四大形成的?

答:前一個宇宙毀滅後,它的粒子留在虛空中,成為新宇宙出現的因和緣。它們是宇宙的基本元素(能量),慢慢組合成具有堅固性、溼性、煖性和動性的地大、水大、火大和風大。空大使四大逐漸由隱性發展成顯性。

05 問:四大如何由隱性緣起成顯性?

答:虛空中的隱性空粒子,經過移動和撞擊,逐漸形成顯性的空大;這些空粒子是促使火粒子結合和增加煖性成為顯性火大的因和緣;這些火粒子是促使水粒子結合和增加溼性成為顯性水大的因和緣;這些水粒子是促使地粒子結合和增加堅性成為顯性地大的因和緣;最後形成目前的宇宙。

06 問:世界上的植物、樹、花和美景,只是由業力造成的嗎?

答:我們不能說環境和眾生只是由業力造成的,還有其他原因,如共業和祈願的結合、別業和祈願的結合、自然界的因和緣。

07 問:世界的毀滅會像它的形成過程,依虛空、空、風、火、水、地的順序嗎?

答:世界將依相反的順序毀滅。就像世界依靠四大的力量而形成,有朝一日,地將被水的力量所毀滅,水將被火的力量所毀滅,火將被風的力量所毀滅,風大將融入虛空。

簡言之,空大有如四大發展和毀滅的基礎。形成和毀滅這個世界的是水、火、風三大。直到水、火、風三大再度和合形成新的世界之前,會有空劫的一段時間。

08 問:眾生的生、老、死和世界的生、住、滅有關嗎?

答:詳細分析世界和眾生之後,發現二者有甚深的互依關係。世界因四大而生、住、滅。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眾生也是因地、水、火、風而生、老、死。當四大的力量滅掉之後,身和心就分離了。這是無法忍受的恐怖經驗,因為我們總是相信身和心是一體的,所以不能忍受失掉身體。

09 問:佛教徒相信一切善惡都是業力嗎?

答:佛教說,果來自目前的狀況和過去的業力;因此我們不能說一切都是業力的果報。譬如,大雨淹沒了農田,摧毀了農作物,這純粹是自然的事件,當中的因果完全是自然現象,與業力絲毫無關。不過,如果有人故意以水淹沒農田來摧毀農作物,那就是造業了。我們再造作時,所做的行為,以及所做的事,稱為業因。我們造作的行為會形成一股力量,將來使我們承受各種果報。

10 問:產生念頭的心,是什麼形狀?

答:如果心可以被看成圓的或平面的、美的或醜的,那麼它就是一種物質,但佛陀在許多經典和密續中都開示,心不是物質,不是固體。譬如,他在一部經中說:「比丘!心是名之本,無形、不可示、無堅。」

寂護在《中觀莊嚴論》中說:「心的生起,不是物質性的,而是非物質性的。」[1]

[1] Śāntarakṣita. Ornament of the Middle Way. Madhyamakālaṃkāra. Dbu ma rgyan gyi tshig le’ur byas pa. Toh 3884, dbu ma sa. 53b3.

11 問:我們的心具有什麼力量?

答:一個國家或數十萬人的統治者,有可能是邪惡的獨裁者,也有可能是帶給眾生和平幸福的仁君。二者都來自心的力量。如果我們持續善用心的力量,必可成佛,究竟常樂。

12 問:心的明性和貪瞋癡是水乳交融般的並存呢?或它們是截然不同的性質?貪瞋癡有不同的功能嗎?

答:心的性質是光明,但因受到外塵所障礙而顯現不出來。這些障緣不是本有的,所以不會與心的本性合在一起,如水乳交融般。

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月亮和星星反映在平靜的湖面上,但如果天空風起雲湧,湖面也被大雨和狂風所擊,即使湖水是清淨的,我們仍然看不到星星在水面的倒影。心就像美麗清淨的湖,心性就像美麗的月光。貪就像默默遮蔽心性月光的雲;瞋就像攪亂清澈心湖的狂風,讓心不再自然的保持平靜;癡就像令人看不見事物的大雨,讓心湖喪失清澈。

貪瞋癡三毒完全遮蔽了心的清淨明光,讓眾生無法相信過去世、未來世和業力。

眾生如果生起貪瞋癡,縱使他們知道這三毒帶來的傷害,他們還是像酗酒者一樣繼續喝酒,雖然明知喝酒會傷害自己。

密勒日巴把這個世界上的人看成瘋子,其他人也是把他看成瘋子。雖然二者都把對方看成瘋子,他們的心卻有天壤之別。密勒日巴的觀點正確無誤,因為他已經打敗了他的真正敵人──貪瞋癡;其他的世間凡夫,則是無知無見。

讓我們的心生病的是我們自己,並非上帝或其他的神;治病的藥也是在我們心中,但我們並不服用。我們就像有藥在面前卻到處找藥的病人。

13 問: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看到心的明光?

答:我們不必等到來世,才可見到心的大樂和明光。如果我們修行了,就可以在這一世獲得那種大樂和明光。佛在《入楞伽經》中說:「心的本性是明光,它是無始的[1]。他們所累積的業,讓雙方都煩惱。我[2]和明光具有外來的、無始的煩惱,像布一樣是可以洗乾淨的。」[3]

法稱在《定量論》中說:「心的本性是明光,染污是非俱生的。」[4]

[1] 若引述前幾行經文,指的是無明心和其他隨煩惱(upakleśas)。梵文本確實說:「無明心(manas)和其他煩惱(kleśas)並非如此。」梵文 manādyas的意思是「無明心和其他」。不過藏文本譯自另一個手抄本,沒有開頭的m而是用在下一個偈頌的 ānādyas,意思是「無始」thog ma med.

[2] 梵文 tau ubhau 藏文 de gnyis 既指具有清淨性質的心(citta, sems),也指與清淨心有關的「我」(ātmanā; bdag),在《無上密續》中,「我」是當「佛性」用。

[3] 《入楞伽經》梵Lañkāvatārasūtra. 藏Lang kar gshegs pa’i mdo. Toh 107, mdo sde, ca. 186b3.

[4] Dharmakīrti. Commentary on Valid Cognition. Pramāṇavārttika. Tshad ma rnam ’grel gyi tshig le’ur byas pa. Toh 4210, tshad ma, ce. 115b2.

14 問:我們可以找得到心嗎?如果找到了,可以看出它像什麼嗎?我們有多少心呢?

答:有一位牧牛人曾問密勒日巴:「房間裡有一個人或許多人,請問身體之中有一個心或許多心嗎?心像什麼樣子?」

密勒日巴回答:「你找找看有一個心或許多心嗎?」

牧牛人回到山上,他說:「尊者,昨晚我試著找找看我的心像什麼,發現我只有一個心。心是殺不死的,我追不到它,抓不到它,不能讓它留在一個地方,不能送它到任何地方,不能定下心;我不能藉由檢驗看到心,不能藉由檢驗了解心。心不斷在動,卻不存在。但當我認為它不存在時,它卻明顯可見。我不知道這個永遠在覺知、移動、造作而後消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!」

密勒日巴答道:「你還沒有找到心,繼續找吧!」

牧牛人繼續找他的心,某個晚上回到密勒日巴面前,說:「喇嘛!心不停地動,它是清澈、明亮、不可捉摸的。它沒有顏色,沒有形狀。它跟眼睛一齊看,跟腳一齊走路。它在裏面擾亂我,在外面擾亂別人。我現在擁有的整個身體,都是它的僕人。」

當我們尋找自己的心時,永遠也找不到;不過它的顯相,卻像日光中的微塵不可勝數。我們發現不到心內有什麼東西,可是心在貪中有瞋,在瞋中有貪,樂中有苦,苦中有樂。心是詭譎多變的,不可思議,不可言傳。

不過,心一旦認識了自己,就像瀑布的水融入大海,變得沉靜無聲。大成就者沙惹哈說:「心是一切萬法的種子;輪迴和涅槃都是從心顯現出來的。心是如意寶,能滿足我們的欲望。至誠禮拜心吧!」[1]

我相信這是最重要的開示。

[1]Saraha. Doha Treasury of Mahāmudrā Instructions. DohakÖamahāmudropadeśa. Do ha mdzod ces bya ba phyag rgya chen po’i man ngag. Toh 2273, rgyud zhi (122a3–124a7). 72b5.

15 問:佛在哪一部經典中,清楚開示過去世的心如何變成這一世的心,而這一世的心又如何變成未來世的心?我們的心來自前世,有什麼證據呢?

答:《輪迴經》[1]中記載,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問過這些問題。

淨飯王問:「世尊!天神死後,會輪迴到人道嗎?」

佛陀回答:「大王,會。」

淨飯王問:「眾生死時,就不存在了嗎?他們會像飛灰煙滅,永不再生了嗎?」

佛陀回答:「大王!如果有種子,就會有結果。從這一世的種子,會長出未來世的果。太陽升起了,又落了,一片黑暗,明天又升起了。同樣情形,眾生死了,又在另一世生了。如果死者不再生,眾生就停止存在了。

「隨著四季的變化,草木枯了又生了。同樣情形,眾生由於他們的業力和煩惱,死而後生,就像四季的更迭。大王!由此可以知道,必然有來世。」

淨飯王問:「這一世富有的人,未來世還富有嗎?這一世貧賤的人,未來世還貧賤嗎?」

佛陀回答:「大王!有人出生時富貴,五六十歲後就貧賤了。有人年輕時貧賤,五六十歲候就富貴了。所以不用說,貧富在死後是不會繼續的。譬如,地球上的草木等,有暖氣和濕氣時,就花繁葉茂;天氣變冷和乾燥時,就枯萎了。同樣情形,眾生因布施而富有,因偷盜吝嗇而貧窮。轉輪聖王的如意寶能滿足一切願望,這是過去多生累劫無量功德的結果,不是憑空而降或偶然得到的。」

淨飯王問:「世尊!我不懂什麼叫再生到下一個世界,你有任何比喻嗎?」

佛陀回答:「大王!有八個例子:1) 當上師和弟子因緣成熟時,上師一誦經,弟子就聽懂。2) 燈光來自油、芯和容器等等的和合。3) 映像來自清晰空間、臉和鏡子等等的和合。4) 雕塑品來自泥土和師傅等等的和合。5) 火來自鏡片、日光、草和樹枝等等的和合。6) 苗來自種子、土壤和水等等的和合。7) 唾液來自鹽、喝鹹水和說『酸』等等的和合。8) 回音來自說話人、沒有其他更大的聲音和峭壁的和合。

「這些例子說明沒有創造生命的造物主。眾生只是依業力和煩惱的因緣而再生。」

佛在本經中解說得很詳細。

[1]Tshe 'pho ba ji ltar 'gyur ba zhus pa'i mdo  Āyūpattiyathākāraparipūcchā-sūtra. Toh 308, mdo sde, sa 此段取自頁 145b4 至153a1的意思.

16 問:佛說的這些例子很有幫助,但有實例證明習氣來自前世嗎?

答:任何人不管聰明或愚笨,都可找到前世的習氣。清辨在《中觀心論》中說:「即使是小牛,由於過去世的習性,一出生就會找吃的。五根長成後,就會移動找吃的。」[1]

小牛和小馬在過去世喝過母親的奶,這種習氣在牠們一出生就啟動了。不必教,牠們自己就會到處覓食。牠們知道母親有奶,奶就在母親肚子下的乳頭。牠們知道光是以嘴巴含著乳頭,仍然吸不出奶的,必須以舌頭包住乳頭吸。牠們知道如果奶還沒有流出來,就必須輕移乳房讓奶流出來。這個例子證明牠們記得前世習慣這麼做,你們也可以從其他例子得到類似的證據。

這不是沒有理由就必須盲目相信的事情。你必須以智慧分析,是否有什麼習氣來自前世。你不能因為某事不合乎你的思考方式就加以否認,如此才能找到有效的結論。

[1] Bhavyaviveka, 梵Madhyamakahdayakārikā, dbu ma'i snying po'i tshig le'ur byas pa, Toh 3855, dbu ma, dza. 1a1-40b7.

17 問:哪些事純粹是業力的果?

答:一切苦樂都來自以動機所創造的業力。相對之下,火向上燒和水向下流,是互相依存的因果關係,卻不是業力的果。

18 問:眾生如何出現在這個世界上?

答:在世界形成之後,當演進到足以支持生命時,眾生就以四生的方式出現。

19 問:在四生之中,第一個化生的眾生是如何出現的?

答:由四大所和合的樹、花等物,成為心識的基礎,有肉體的生命就藉以出現了。化生來自該眾生的動機和業力,也是緣生的過程,但不需要父母親;漸漸的,他們的數量就增多了。

20 問:化生有歷史記載嗎?

答:印度烏仗那國有一個湖,從蓮花化生出小孩,被因陀羅菩提王的僕人看到了,向國王報告。國王把他帶到皇宮收養,後來成為根本上師蓮花生大士,他具有無與倫比的神通力。

21 問:除了蓮花生大士之外,歷史上還有化生的記載嗎?

答:律典說,在佛陀的時代,有一個人砍下毘舍離菴沒羅園的芭蕉樹。七天後,樹幹裂開了,生出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,取名為菴婆羅婆利[1],長大後成為頻婆娑羅王的妃子,生下王子無畏[2]

[1]  菴婆羅婆利(梵Ambapālī或Amrapālī,藏A-mra skyong ma) 翻譯成藏文的意思是「檬果守護者」,雖然這個名字通常被解釋為「檬果苗」。她是吠舍離的宮女,後來成為佛陀的護法,把它的檬果園布施給僧團。佛陀的主要護法頻婆娑羅王,來自鄰國摩揭陀,在攻打吠舍離時,愛上菴婆羅婆利,並接受她的勸告撤軍。這個記載來自律典。她在《涅槃經》中則是濕生。

[2] 無畏(梵Abhaya,藏jigs-med)小時遇見父親毫不畏懼,因而得名。